《庆典序曲》 赵季平 作曲
《庆典序曲》是赵季平先生于1989年9月创作,乐曲以热烈快速的跑句和唢呐、锣鼓的齐鸣,构画出一幅节日庆典的场面,乐曲的对比中段,则以如歌的慢板展现出一派盛世祥和的气氛。再现段将喜庆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在欢腾激昂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新加坡的故事》陈炳良 编配
此曲是本地年轻音乐人陈炳良根据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爱国歌曲编写而成的。乐曲开始以“新加坡拉”描绘了这个座落在碧蓝大海的小岛的旖旎风光;接着用“家”这首歌曲,让无论身在国内或国外的新加坡人感受到家的温暖。“Rasa Sayang”则是一首马来民谣,描写了甘榜生活的悠然自得,以及邻里守望相助的精神。“就在这里”及“勇敢向前飞”则是对未来梦想的憧憬。
《甘美兰组曲》钱栋衡 作曲
为Vanda扬琴四重奏团在2024年韩国敲弦世界大会首演而创作。作品灵感源自爪哇伽美兰音乐的多种形式,共分为四个乐章:
1.Carabalen(卡拉巴伦):
Carabalen伽美兰(意为“以巴厘岛的方式”)传统上由梭罗(Surakarta)王室用于迎宾或伴奏重要仪式。本乐章以Carabalen风格的邦昂(bonang)演奏《蛙鸣》(Kodok Ngorek)作为背景,呈现出以neceg(闷音演奏)和imbal(交错旋律模式)等balungan技巧发展出的简洁旋律动机之间的对比。
2.Wayangan(皮影戏):
本乐章灵感来自于Wayang(爪哇皮影戏)中常用的乐曲组套,依次为:
Ayak-ayak —> Srepeg —> Palaran —> Srepeg —> Sampak。
Ayak-ayak、Srepeg和Sampak部分,随着节奏递增、旋律细节递减,通常用于叙事或动作场景的伴奏。Palaran部分则是以较自由的节奏吟唱诗歌,作为Srepeg之间的旋律性插曲。本乐章中,一位扬琴演奏者担任类似鼓手的角色,负责发出节奏变化、特殊效果及段落转换的提示。
3.Langgam(浪甘):
Langgam是爪哇伽美兰中对Kroncong(克隆宗)风格的本地化改编,这一流行音乐风格源于20世纪20年代,受葡萄牙音乐影响深远。Langgam中的鼓点模仿了Kroncong中拨奏大提琴的节奏,而Kroncong的大提琴节奏本身又模仿伽美兰鼓的节奏。
本乐章的末尾,以一段自由吟唱的**Pathetan(帕特坦)**作结,传统上由如Gendèr(软锤击奏的金属琴)和Suling(竹笛)等柔和乐器伴奏。
4.Dangdut(当督):
Dangdut是一种在1960年代兴起的流行音乐风格。在爪哇伽美兰中,Dangdut的特色包括邦昂(bonang)乐器的交错Klenengan(自由即兴)演奏、锣(gong)和吊锣(kempul)的快速而活泼节奏,以及充满活力的起始鼓点节奏。
《乱云飞》彭修文 改编
《乱云飞》是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主要唱段,以成套的板腔形式,表现剧中人起伏跌宕的复杂心情,充分发挥了京剧唱腔的特色。改编成民乐合奏后,乐队演奏得丝丝入扣,令人荡气回肠。
《火把节之夜》吴俊生 作曲
全曲以其舒展柔美的旋律,热情奔放的节奏,绚丽斑烂的色彩,展现出彝族火把节之夜的迷人景色, 以及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尽情欢庆的盛大场面。原为琵琶曲,移植为阮曲则启发诱人。
《童年的回忆》卢亮辉 作曲
《童年的回忆》是作曲家卢亮辉于1991年接受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托创作的合奏曲,原取名为《童年的回想》。此曲以简单而甜美的旋律谱出主题,表达童年时期欢乐的情景和天真无邪的心灵。开头小铁琴藉简单的旋律拉开回忆的序幕,随后三角铁、胡琴的拨弦、笛子渐渐加入到整个乐团,反复着相同的乐句,带领听众一同走入童年的回忆中。快板后由笛子领头吹奏第二主题旋律,并利用二胡的击弓、琵琶的绞弦及大、小军鼓模拟孩提时接受童子军训练的情景,末段时各乐器以轮奏的方式将主题再现,带着孩子进入梦乡,为整首曲子画下一个安静的句点。
《狮城电视剧金曲选》罗伟伦 编配
此曲是作曲家罗伟伦根据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主题曲编写串联而成的。这些主题曲分别是 “奋斗”(雾锁南洋主题曲)、“早安,老师!”(早安老师主题曲)、“感情联络站”(咖啡乌主题曲)、以及“我吃得起苦”(出路主题曲)。
《丰收锣鼓》彭修文、蔡惠泉 作曲
创作於1972 年。这是一首表现农村收获季节劳动场面的乐曲。音乐热烈欢快,既有表现劳动、节奏性強烈的音乐,也有抒发农民們喜获丰收的心情的歌唱,描绘了一副田野丰收景象。 乐曲借鉴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風格,又具時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