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GAPORE CHINESE MUSIC FESTIVAL
13.08 - 28.09.2025
新加坡华乐节

14.8.2025 (Thu), 7.30pm
China Cultural Centre 中国文化中心

今年恰逢新加坡建国60周年,作为新加坡华乐节的“节中节”,新加坡古琴艺术节将邀请著名华人作曲家、指挥家,86岁高龄的关迺忠先生及著名琴歌表演艺术家乔珊女士伉俪携手新加坡吉丰华乐团等,带来《杏花天影》、《琴咏春秋》等多首经典华乐作品。此外,乔珊女士也将带来古琴独奏《离骚》,新加坡古琴协会副会长吴晓丹博士还将与2025新加坡国际古琴大赛的多位获奖选手带来《龙翔操》等古琴名曲的精彩演绎,不容错过!

关迺忠
客卿指挥

吴晓丹
独奏

乔珊
独奏
致词与颁奖典礼
新加坡古琴大赛获奖选手表演
- 中场休息 -
古琴独奏
《龙翔操》
据《蕉庵琴谱》、张子谦 打谱
独奏:吴晓丹
古琴独奏
《离骚》
据《神奇秘谱》、管平湖 打谱、王迪记谱、乔珊 整理
独奏:乔珊
合奏
《杏花天影》
关迺忠 作曲
演奏:吉丰华乐团
古琴,琴歌与乐队
交响诗:《琴咏春秋》
关迺忠 作曲、刘邦、曹操、陆游、毛泽东 词
独奏:乔珊
协奏:吉丰华乐团
Dizi 笛子
Tony Ang Ting Leong 洪鼎量
Ivan Tay Zhi Hao 郑智豪
Germaine Ong Jieying 王袺盈
Gaoyin Sheng 高音笙
Vincent Tan Eng Kiat 陈英杰
Zhongyin Sheng 中音笙
Lim Jia Kang 林家槺
Yangqin 扬琴
Sow Yoke Yee 苏钰诒
Liuqin 柳琴
Chow Yoke Wong, Marcus 周郁煌
Pipa 琵琶
Wang Yiying 王艺颖
Zhongruan 中阮
Kenny Chan Jing Wen 曾靖文
Daruan 大阮
Soo Khor Hock 苏科学
Guzheng 古筝
Chen Yifan 陈奕帆
Percussion 打击乐
Teiw Hsien Hean 张显贤
Lee Hong Wei Kadyn 李泓纬
Seoh Eng Teck 邵荣德
Gaohu 高胡
Daniel Liew Tau Xiang 刘道翔
Erhu 二胡
Tan Toh Nguan 陈在元
Guo Xiaojin 郭晓晋
Wang Siqi 王思齐
Zhonghu 中胡
Tan Chuan You 陈传友
Yong Lye Seng 杨来成
Cello 大提琴
Ang Kok Kiong 洪国强
Lee Ting Zien 李挺正
Bass 低音大提琴
Ng Choo Yew Danny 黄祖耀
新加坡古琴协会
新加坡古琴协会隶属于新加坡华乐总会,在经济上是非盈利的学术团体,自筹资金,独立核算,接受新加坡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从2017年起,琴会多次主办新加坡古琴艺术节, 邀请到中国琴家赵家珍、戴晓莲、杨⻘、曾成伟、李凤云、⻢杰、王鹏、⻩梅、吴叶、赵晓霞等; 国际琴家乔珊、李蓬蓬、杨丽宁、武井欲生、陈雯、⻩德欣以及“昆曲王子”张军、评弹名家高博文等举办音乐会及讲座。
吉丰华乐团
蔡厝港民众俱乐部属下吉丰华乐团成立于1974年。拥有逾八十人的吉丰华乐团是新加坡出色的业余华乐艺术团体。乐团多年来积极发展,为推广新加坡华乐文化事业尽力,并为本地华乐乐坛孕育了许多专业乐手。自成立以来,乐团已荣获多个奖 项;其中包括了新加坡全国青年服务奖(1983)、四度获新加坡全国音乐比赛华乐小组冠军及全场最佳演奏奖(1987至1993)、全国青年表扬奖(1996)。
乐团每年都定期举行大型演奏会,并多次邀请著名音乐大师如周成龙、宋光海、卫承发、周熙杰、张念冰等合作演出。乐团 近年也致力与海外乐团合作,邀请了香港爱乐民乐团,中国四川成都民族乐团、吉隆坡专艺民族乐团、墨尔本肇风中乐团及台湾桃园乐友丝竹室内乐团。近年,乐团也受邀于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呈献《美丽 星期天》音乐会。乐团于1992年荣幸代表 新加坡于曼谷出席泰国皇后六十岁诞辰庆 典文化节演出,也多次受邀到香港(1988, 1994, 1999, 2004及2008)、成都(1995)、长沙(2003)、澳洲墨尔本(1998 及2002)、马来西亚古晋(1993, 1995及 2006)等地演出。乐团也在2009年连同数 国家的乐团参与了香港爱乐民乐团30周年《百川汇海》和马来西亚专艺民族乐团20周年《风雷20》的国际音乐会。2013年,鹿儿岛县政府邀请参加文化音乐节演出。2018年,受邀参加香港青年中乐节演出。2019年,受邀赴加拿大参与《四海乐 聚庆新春》以及《第三届爱民顿中乐节 - 乐聚加拿大》音乐会。
关迺忠,古琴
1939年出生于北京,父亲关紫翔是知名小提琴家,他自幼受父亲及德国钢琴教授古柏克的严格音乐教育,17岁进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1年毕业。
关氏曾担任中国东方歌舞团指挥及驻团作曲家、中国艺术团驻团作曲家、北京艺术团及中国歌舞团指挥。1979年移居香港,86年至90年任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1990年移居台湾,任高雄市国乐团指挥。关氏曾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广播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队、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中央广播合唱团、上海民族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台湾联合实验管弦乐团、台湾省交响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台湾国家实验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等乐团合作演出及录制唱片。近年他又指挥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天津民族乐团等两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中国新春音乐会,并在汉诺威、汉堡、米兰、罗马、悉尼、坎培拉、墨尔本、东京、仙台、新加坡、纽约、达拉斯、琉森、纽伦堡、卢森堡、开罗、亚历山大、伦敦、爱丁堡等世界著名音乐厅演出中国民族音乐会。
关氏主要作品包括交响乐四部、大型乐队作品24部、舞剧两部、交响大合唱三部、中小型乐队作品、古典及民间乐曲之改编曲、舞蹈音乐及电影音乐及歌曲等过百首。他指挥、作曲与编曲的唱片超过40张,其中有三张唱片获得中国唱片协会「金唱片」、国际录音协会「天际唱片大奖」、「亚洲十大发烧唱片」等奖项。
1994年关氏移居加拿大,继续其音乐创作并经常到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澳门等地指挥演出和录制唱片。近年的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北国情怀》、《第三交响乐》、《第四交响乐》、《大提琴小协奏曲》、交响音画《孔雀》、《第五钢琴协奏曲》、双打击乐协奏曲《龙年新世纪》、管子协奏曲《逍遥游》、为古琴及琴歌和乐队的交响诗《琴咏春秋》、《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芭蕾舞剧《不死传奇》、琵琶协奏曲《飞天》等。关氏的交响组曲《拉萨行》先后三度获得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颁发的「CASH最广泛演出金帆奖—本地正统音乐作品」,其《月圆花灯夜》、《丰年祭》、《山地印象》等也获得该奖项。交响音画《孔雀》获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乔珊,古琴
古琴演奏家、琴歌演唱家、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古琴学会会长、中华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
1985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近代古琴大师管平湖的嫡传弟子王迪。乔珊深得管派古琴艺术的精髓,其演奏风格既雄健潇洒,又不失婉转含蓄。代表作品有:古琴曲《离骚》、《流水》、《广陵散》;琴歌《胡笳十八拍》、《钗头凤》;交响诗《琴咏春秋》等。
乔珊致力于在海内外推广和传播古琴艺术,先后和中央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高雄市国乐团、澳门中乐团、天津民族乐团等合作演出。曾出访二十多个国家,举办多场古琴独奏、协奏音乐会。2005年,她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上,演出了古琴与中国民族乐队交响诗《琴咏春秋》。
2008年创办“乔珊古琴艺术中心”,传承管派古琴艺术,并举办国际性的古琴交流活动。2015年,在上海发起并主办首届“平湖杯”国际古琴邀请赛,汇聚百余名海内外琴家琴人,引起广泛的反响。
此外,2003年出版的专辑《古琴新韵》曾获美国“天际”唱片大奖。2016年出版的专辑《传世清音·名琴名家名曲系列·名家篇·乔珊》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龙翔操》据《蕉庵琴谱》、张子谦打谱
《龙翔操》作为广陵琴派的经典曲目,出自于晚清广陵琴家秦维瀚编撰的《蕉庵琴谱》。广陵派代表琴人张子谦深得此曲精髓,琴坛遂有"张龙翔"之誉,其演奏通过吟猱虚实相生的音韵处理,将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理念推向极致。关于乐曲内涵,学界存在不同解读:一说源自题解意象,表现神龙翱翔云天的意境;另说阐释其哲学内涵,认为演绎《庄子》"物化"思想。张子谦以"肃穆逍遥,无我有我"八字评析,既暗合《乐记》"乐由中出故静"的审美特质,又溯源《庄子》"吾丧我"的哲学理念。该曲通过非均分律动的复合节奏与游移的走手音,既展现了古琴"移步换景"的音画美学特征,更寄托着传统文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然境界。
《離騷》据《神奇秘谱》、管平湖打谱、王迪记谱、乔珊整理
晚唐陳康士根據屈原同名長詩而作。由管平湖定拍、定節奏幷演奏的《離騷》,具有古樸蒼勁、深沉含蓄的風格。第二段在低音區出現的音調,凄凉而壓抑;它與第三段表現憤慨的音調交替變化出現,幷不斷加入新的音調,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層層曲折。第七段一掃沉悶的氣氛,豪放自若,有不為天地所累之慨。《琴學初津》在《離騷》後記中,以“始則抑鬱,繼則豪爽”的評語,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調。
《杏花天影》关迺忠 作曲
宋著名詞人姜白石於丙午年冬天從沔口出發,次年正月路過金陵,向北遙望淮、楚一帶,風白清和而美麗,寫下「杏花天」一詞: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交響詩《琴詠春秋》劉邦、曹操、陸游、毛澤東詞 / 關廼忠 曲
1.大風歌
2.短歌行
3.詠梅
4.雪
古琴的正名該叫「琴」,也許因為它的歷史悠久就被人們給它加了一個「古」字。在中國它絕不只是一件古老的樂器,它更是一種文化。中國的多少故事如「俞伯牙和鐘子期」、「司馬相如卓文君」、「文姬歸漢」、「聶政刺韓王」等都無不和古琴密切相關,要想深入的瞭解中國的文化傳統,欣賞和學習古琴音樂絕對是一個好的途徑。
在古琴藝術中琴曲和琴歌都是佔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也許琴在它一開始出現就是伴隨著吟詩和歌
唱的。在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各個朝代都有它們代表的琴曲,連清代也不例外。但是近幾十年內卻很少有新的琴曲出現。也許是這古琴名字中的古字把作曲家和聽眾嚇住了。也許是這琴的文化傳統讓我們背負了太沉重的歷史包袱。但是我想每一個時代都該有它的代表琴曲,現今更不該例外。
我曾在上世紀80年代寫了一首古琴和樂隊的交響詩《離騷》。其後又改編過《普庵咒》、《流水》、《空山憶故人》等琴曲。但是我想琴曲和琴歌都是琴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開始想寫一首讓琴和歌及樂隊都可以發揮的樂曲。我選了漢高祖劉邦、魏武帝曹操、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和近代的毛澤東的幾首詞,這些詞都是「指點江山」的。我是一介樂人不懂政治,我更不敢妄評這些偉人千秋的功過。但是也許有幸的是我們中國的帝王將相比西洋的帝王將相都多了幾分文采,他們的歷史功過且不要說了,但是他們都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感人肺腑的、充滿了對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土地的深情的詩篇。
劉邦,沛豐邑中陽里人。初為泗水亭長,起兵為沛公。破秦,封漢王。後滅楚平定天下,即帝位,建都長安。《史記》中載:「高祖既擊黥布,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人,教歌之。酒酣,高祖擊築自歌,令兒童皆和習之。帝乃起舞,慷慨傷懷。」劉邦當時唱的就是我們曲中的第一首辭《大風歌》。
曲中選用的第二首詞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沛國譙人。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舉孝廉為郎,遷南頓令。遭漢末亂,歷位至丞相,封魏王。傳說在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曹操在長江北岸與在南岸的東吳水軍對峙。當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曹操置酒設樂於大船上,見南屏山色如畫,乃舞槊而作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陸游是南宋的著名愛國詩人。生於北宋亡國之際。中年投軍,流轉四川等地前後九年。由於堅決主張抗敵,受投降派壓制排擠,退居家鄉,但報國的信念始終不渝。他的《詠梅》就是在他主張北伐抗金被拒,壯志未酬之時而作的。
毛澤東在讀了友人給他的一封信內所抄錄的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後,也填了一首《卜算子-詠梅》。並在詞首寫了「詠梅,仿陸游,反其意而用之。」陸游和毛澤東的兩首詠梅之作都可以說是千古佳句,所以我在樂曲的第三樂章把這兩首相關的詞都選入了,也許借用它們的相同詞牌和不同的思路和意境可以把它們做為一個由古代到現代的橋樑吧。
1936年初,毛澤東已經率軍到達了陝西北部,開始了八年多的抗日戰爭。二月在陝北清澗,適逢一場大雪,他揮筆寫下了一首《沁園春一詠雪》,抒發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他的壯志豪情。
我在這首《琴詠春秋》中不但為以上的五首詞譜寫了歌曲,也在古琴演奏和樂隊演奏的部分中引用了古琴名曲《廣陵散》、《流水》、《酒狂》、《梅花三弄》等的部分旋律片段。琴和歌的結合本來就是古琴文化的傳統,像我選的第一首《大風歌》本來就是琴曲歌詞。可惜這些詞的樂譜並沒有能夠記載下來,我們無法看到它們的音樂的原貌。但是也許我們並不需要看到它的原貌吧!因為終究我是個作曲家,不是音樂學者。我要做的是為今日的時代寫出我們的時代的古琴曲,並不是要考究古代的琴曲。毛澤東的一句詞寫得好,「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果我們今日的樂人沒有如此的氣度,我們豈不是要愧對我們偉大的祖先嗎?
一關廼忠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卜算子一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沁園春一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此次演出第二、第三乐章)